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,“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”。這一新理念的提出,反映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就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,順應了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,對于促進經濟發展、保障和改善民生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一、更高質量就業的內涵
十八大報告關于就業工作的相關論述和具體要求都是圍繞“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”這一總體要求展開的。
從宏觀層面上看,實現更高質量就業,主要是指充分的就業機會、公平的就業環境、良好的就業能力、合理的就業結構、和諧的勞動關系等。這就要求我們在就業工作中,不僅要注重就業規模的擴大,還要注重就業質量的提升。
從微觀層面上看,實現更高質量就業,主要是指融入城市有尊嚴的生活,可理解為“十有”,即進城有工作、上崗有培訓、勞動有合同、報酬有保障、生產有安全、參保有辦法、住宿有改善、維權有渠道、生活有文化、發展有目標。
二、制約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主要因素
1、經濟增速趨緩給就業增長帶來壓力。2001-2009年,我國GDP年均增長10.5%,“十一五”時期年均增長11.2%,“十二五”規劃年均增長預期目標為7%。經濟增速趨緩,將給就業帶來較大影響,就業形勢更加復雜,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,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依然很大。一個地方如果失業率較高,大量勞動者得不到就業機會,就談不上提升就業質量。
2、轉方式調結構對就業形成“擠出效應”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將帶來一個加劇結構性失業的陣痛。比如,節能減排、淘汰落后產能、壓縮過剩產能會造成部分行業、部分企業就業崗位流失,甚至出現行業性、地域性失業風險。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從業人員失去生活來源,需要重新就業安置。他們往往年齡偏大,技能單一,結構性失業難題將更加凸顯。
3、部分勞動者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弱化。我國新一屆政府正在傾力打造“中國經濟升級版”,但技能人才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上,與經濟發展的要求,特別是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,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,已成為制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瓶頸。
4、外需拉動就業乏力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,世界經濟復蘇緩慢,美債危機導致“無就業增長”,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沒有走出困境。在這種大背景下,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,國際貿易爭端升級,對外貿出口形成嚴重制約,對我們擴大和穩定就業的不利影響仍在持續。
5、就業公共服務能力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。勞動者的就業權沒有得到完全實現,比如:積極的就業政策尚需進一步落實;就業歧視現象仍然存在;弱勢群體就業相對困難;勞動者求職方式和渠道不夠豐富,求職的成功率偏低;不同性質的單位待遇差距較大,不同單位用人的方式也有區別,存在同崗不同酬現象,損害了勞動者的體面就業權。
三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對策建議
發展是第一要務。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,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。在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更加充分、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,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和就業保障水平。
(一)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。促進就業是政府的首要責任,必須堅決摒棄“以GDP論英雄”的片面政績觀,牢固樹立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,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。切實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,建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,把穩增長、保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。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出發點,統籌規劃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,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,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不斷拉動就業增長的過程,把城鄉二元經濟轉換的過程變成統籌城鄉就業的過程。要在積極穩妥推進工業化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運用財政、稅收、金融等手段來激活經濟,擴大需求。小微企業是經濟的“毛細血管”,他們規模雖小,卻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。要通過調整稅種稅負稅率減輕企業負擔,提高企業投資需求,增加社會消費。要發揮公共投資對經濟發展的“乘數”效應,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,拉動相關產業發展,進而擴大就業。
(二)不斷優化就業結構。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雙重背景下,只有不斷優化就業結構,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,才能促進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、產業結構協同發展,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。要在轉方式、調結構的過程中,不斷改善就業結構,著力提高第三產業就業比重,穩定第二產業就業份額,挖掘第一產業特別是現代農業就業潛力,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就業質量的提高。產業結構調整必然要壓縮一些產業,擴大一些產業。從擴大就業、優化就業結構的角度講,綠色產業和服務業是應該大力發展的。綠色節能環保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,是應對當前就業壓力劇增的一劑良方。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,對就業貢獻大,尤其要發展現代服務業,比如教育培訓、衛生保健、文化創意、通訊及計算機信息、工程咨詢、財富管理、服務外包等,這些都是非常適合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行業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促進更多勞動者進入服務業,尤其是推動有創業意愿的城鄉勞動者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創辦企業,吸納更多人實現高端就業,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,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。
(三)著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。職業技能培訓是追求更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。一方面,不少農民工在企業“干不長、頻跳槽、發展空間小”,就是因為技能水平低導致就業穩定性差,因而難以融入城市。另一方面,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需要的大量產業技術工人特別是中高級技工,需要在當地有穩定的來源。開展技能培訓,可以使勞動者有機會掌握新知識、新技能,提升自身就業素質。“千金在手,不如一技在身”。要建立完善多層次、廣覆蓋、面向所有勞動者終身學習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,實現職業技能與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。要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,實施好“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”,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、崗位技能提升培訓、高技能人才和創業培訓、勞動預備制培訓等。當前,要特別注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就業創業能力培訓,以適應高質量就業的要求。要創新培訓內容,把職業技能培訓與承接產業轉移有機結合起來,圍繞當地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需求,按照“社會需要什么崗位就設置什么專業,企業需要什么技能就開設什么課程”的思路,調整專業設置,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,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。
(四)努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。一個公正、平等的就業環境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志之一。然而,在現實就業市場中,各種歧視與失范現象仍然較為嚴重,一些非正常的人為因素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,造成了就業“錯位”,許多人不由感嘆“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?”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,必須深入貫徹實施《就業促進法》,做到有法必依、執法必嚴,為勞動者撐起一把公平就業的保護傘。要統籌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、困難人員就業工作,有效防止和消除“寧用武大郎,不選穆桂英”等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,促進公平就業、體面就業。要大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,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做好工作,努力營造更加有利于就業創業的寬松環境。用人單位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,尊重求職者的平等就業權,防止以各種借口行就業歧視之實。要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,推動建立統一規范、靈活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,促進城鄉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。要抓好政策落地,全面落實對勞動者的免費就業服務、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和對特定群體的專項就業服務。
(五)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。當前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問題,主要表現在:一是部分企業用工無視法律規定,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、不繳納社會保險費、不按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的問題突出;二是部分企業勞動條件差,超時加班,存在較為嚴重的職業安全隱患;三是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偏低,工資分配不合理,引起職工強烈不滿;四是部分企業忽視職工民主權利,缺少人文關懷。要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諧因素,促進勞動關系協調發展,必須重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,努力消除體制性、機制性障礙。要以落實職工合法權益為重點,大力推行勞動合同制度,繼續推進小微企業勞動合同實施專項行動,加強對勞動合同簽訂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。要著力推進職工工資集體協商,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,使工薪勞動者收入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。要在企業推行勞資雙方溝通對話制度,定期或不定期就雙方關心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溝通。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,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,實現醫療保險、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和接續,保障農民工“不管哪兒干,社保接著算”,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。(江西省銅鼓縣人社局 鄒愛民 許諾)